个人信息

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
姓名: 郑友林
领域: 企业战略  资本运作 
地点: 湖北 武汉
签名: ZYL
  • 博客等级:
  • 博客积分:3982
  • 博客访问:11128659

专家文章

生命的加速折旧:过劳死(下) 2007-12-12

标签:

生命的加速折旧:过劳死(下)

但是,人们忽视了科学。1996年至1998年间,英日学者联合完成的一项专题研究认为,长时间工作且很少睡眠和休假,绝对是提早进入坟墓的捷径。该研究发表在《职业及环境医学》期刊,报告指出:“每周工作60小时以上,且持续缺乏睡眠,将使患心脏病的危险倍增。每周有两天平均睡眠时间在五小时以下,也会使心脏病的风险增加至两倍甚至三倍。”该研究认为最佳的一周最高工作时数为40小时,并建议工作超过此时数者,应取得更长睡眠时间和更长的假期。
然而,我们从媒体的报道中得知:
——画家陈逸飞经常是画画的时候,饿了就吃方便面,困了就在画室睡觉;拍片的时候,连续几天几夜不休息是常事,导致疾病终于在身体里暴发。 
——浙江大学博导何勇更是过劳死的典型。生前,何勇是浙大运筹学与控制科学研究所副所长,是运筹学科的带头人,他除了所里的工作,他身上还有很多任务,诸如科研、教学、学术交流。他带了15个硕、博研究生,是全系带学生最多的导师之一。在他死后,人们才想起说:“他太累了!”
——在高秀敏去世的前一晚还没有休息,她拿出了即将拍摄的新电视剧的剧本仔细研究,一直到第二天凌晨才睡觉。高秀敏的老“搭档”赵本山称:“她一直身体状况不错,而且性格直爽乐观。一定是太劳累了。”
在经济学的词汇中,我找到一个词来描述这种现象,那就是“加速折旧”。过劳死,就是“生命的加速折旧”。英国科学家贝弗里奇指出:“疲劳过度的人是在追逐死亡”。
西方有句谚语:一支蜡烛两头烧。说的也是过度劳累,只知道干活,不懂得娱乐和休息。
知识分子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都相对优越,为什么偏偏被众多疾病困扰,进而成了“短命阶层”呢?专家分析指出:第一,中国知识分子的科研生活环境不够宽松,他们的忧虑多、心理负担重。第二,知识分子的长期从事脑力劳动,压力大、处于疲劳状态也是导致他们身体状况差的原因。过度劳累或者长时间精神紧张,会使身体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,引起体内主要的器官和系统失衡,比如发生心律不齐、内分泌失调等等,严重的就会导致全身的应激状态,从而引发疾病甚至死亡。第三,知识分子的成就感很强,他们长期处于心理亢奋期。第四,忽视健康的生活方式、不注意锻炼身体和放松自己,也是导致知识分子体质差的主要因素。医学专家认为,英年早逝者有91%属后天自身因素造成,为了事业成功,许多人都不知道珍惜自己的身体。
从经济学角度看,中青年人才的“过劳死”不仅是家庭的灾难,也给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。这些人大多正值干事业的高峰期,有许多人都是单位上的骨干和业内的中流砥柱。他们不论是工作经验与工作能力,都是用人单位不可或缺的。可是正是这个时候,他们的生命却突然中断,这样给用人单位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。甚至有些重要的科研单位,因中青年人才的过劳死,造成科研的中断、后继乏人。
有一种观点认为,中青年人的“过劳死”给社会带来的唯一好处是他们没有享受应该享受的养老金,而把自己应该享受的养老金无偿地贡献给了社会其他成员。不过,我们还是希望这种情况不要发生。

原文出自郑友林著作《身边的经济学》(2006)


类别:渠道管理 |   浏览数(3895) |  评论(0) |  收藏

相关文章

发表评论

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,目前已输入 0 个字。
表情 [更多]
匿名评论
登陆账号: 密码: 找回密码 注册
看不清楚,换一张

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,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。